top of page

撐住職場,也不辜負家庭:工作與家庭平衡,真的可能嗎?

  • 作家相片: Ms. Hedgehog
    Ms. Hedgehog
  • 6月4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在「兩個世界」之間的日常掙扎


「我覺得自己怎麼做都不夠好。」


這句話,是很多職場爸媽的共同心聲。早上開會、下午報告、晚上趕著回家煮飯哄睡;手機永遠亮著、腦袋永遠分神。


工作需要專業,家庭需要情感。而我們——需要兩者兼顧,卻往往被拉扯得喘不過氣。

在這樣的狀態裡,有時候連「平衡」這個詞都變得令人心虛——我們真的有可能兼顧好兩邊嗎?

還是,只是讓自己看起來像沒有掉球的人?


三個常見的「平衡迷思」


在追求「工作與生活平衡」的路上,我們常常掉進一些讓人越走越累的迷思。


迷思一:「真正厲害的人可以兩邊都顧好」


社群媒體上總有看起來完美的榜樣:高管媽媽、創業爸爸、時間管理達人。我們很容易以為:只要我夠強、夠會安排,就能把事情排好、日子過好。

但真相是:資源有限,人也是。生活不是拼圖,也不是Excel排程。厲害的人不是做得多,而是懂得取捨。他們可能不是「都做到」,而是清楚知道,今天最重要的是什麼,其他就暫時放下。


迷思二:「家庭時間夠有品質就好」

有一種說法是:不用花很多時間,只要是「高品質的陪伴」就夠。這當然沒錯。但我們也要誠實地問自己:「我回到家,是不是還在回工作訊息?是不是陪小孩畫畫的時候,心裡在想明天的簡報?」

陪伴的品質,需要心在當下。孩子感受得到你是否真正「在場」。關掉手機的10分鐘,有時比邊滑手機的1小時,更有力量。


迷思三:「我再撐一下就好了」


很多人都在撐:撐過這個專案、這個季度、這段育兒高峰期。但「撐」的代價是什麼?

慢性壓力與隱性內耗,會在身體與情緒留下痕跡。焦慮、失眠、脾氣變差、對親密關係失去耐心……這些都是訊號。不是你撐不住,是人本來就需要休息與支持。


工作與家庭「真的平衡」的三個提醒


1. 平衡不是靜止,而是動態調整

我們可以想像「平衡」像走鋼索,不是站在一個點不動,而是每一步都微調、修正方向。有些時候工作會比較重、有些時候家庭需求更大。與其要求永遠等量,不如學會順勢調整。

問問自己:「這週最需要我的,是哪一邊?」然後誠實地安排時間與心力。


2. 照顧自己不是自私,是責任

許多父母都把「自己」排在最後。但事實上,你的狀態,就是家庭的溫度。

當你累垮了,家庭也會感受到。請容許自己有喘息的時刻:一杯熱咖啡、一場不被打擾的散步、一段安靜閱讀的時間。這不是偷懶,而是為了更長遠地照顧好所有人。


3. 不需要完美,只需要真誠與修正

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爸媽,只需要願意面對錯誤、願意修正的爸媽。職場也不需要永遠強勢的你,而是能穩定成長、保持人味的你。

我們可以在錯誤中學習,在混亂中尋找節奏。


實用的小工具,幫你找回生活節奏


除了觀念上的調整,也可以運用一些簡單的小工具來幫助自己更有意識地生活:


🌿 《生命之輪》(Wheel of Life)工具

畫出人生的八大面向:工作、家庭、健康、朋友、成長、財務、娛樂、內在。給每一項1到10分,幫助自己覺察目前最需要關注的部分。


🗓 每週安排「家庭約會日」與「個人空白時段」

就像排會議一樣排「與孩子玩樂的時間」與「自己耍廢的時間」,讓生活不被工作填滿。


💬 學會說「這週不行,但下週可以」

給自己緩衝空間,也讓他人知道你的界線與節奏。


溫柔地,走自己的步伐

我們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?是成就滿滿卻情緒枯竭的日子?還是有一點混亂但心裡踏實的每一天?

工作與家庭不是敵人。只是我們需要更有覺察地選擇:這一刻,什麼最重要?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裡,誠實地回應自己與他人的需求。

願你不需要完美,但可以真實;不需要撐著,而是有支持。願我們都能,在職場有光,在家庭有愛,在生活裡,有餘裕成為更完整的自己。


--

✦ 如果你對這樣的議題有更多想法,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。

✦ 也歡迎預約教練諮詢或心理支持,一起探索你獨特的平衡節奏。

Comentarios


bottom of page